当前位置:首页 > 印象永定 > 红色永定 > 革命历史
中央红色交通线(永定段)介绍
发布时间: 2024-03-28 11:27
字体:    
视力保护色:

1930年10月至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为加强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的联系,建立了一条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上杭、长汀达到目的地江西瑞金,辗转约3000公里的秘密交通线(即南方交通线,又称华南线,或“中央韩、汀江线”)。1986年,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陆定一,为这条交通线题词为“红色交通线”。此后,南方线被史学界誉称为“中央红色交通线”。设在永定的闽西交通大站,与香港并列为两大站,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在内地设立的唯一大站,其站址先后建在虎岗的虎西和金砂的上金(古木督)。永定作为闽西交通大站所在地,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中心枢纽,在传递信息、护送人员、运送物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30年春,为了加强沟通和苏区建设的需要,中共闽西特委在龙岩城水门建立了闽西交通机构,对外称“工农通讯社”。同年11月,卢肇西从上海回来后,在水门交通站的基础上,筹建闽西交通大站,对外称“闽西工农通讯社”,主任为蔡义昌。此时中央红色交通线刚刚创建,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之间的互动还未正式开启。

1930年12月15日闽西革命根据地首府龙岩城失守后,闽西党政军机关迁至永定虎岗,虎岗成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随即,中共闽西特委在虎岗虎西晏田祠正式设立闽西工农武装交通站(即“闽西交通大站”),对外称“闽西工农通讯社”,由时任广东省发行科长的李沛群担任闽西交通大站站长。

这一时期,中央红色交通线已经成熟,其中永定是最重要的一段。永定境内,在虎岗虎西设立交通大站;在合溪溪南孟良公祠设立交通中站;辅以城郊伯公凹、桃坑巫屋,县城秋云楼,西溪张发春家,合溪天丰、袍山店边等若干交通小站,构建了一个畅通无阻而且安全的交通网络。闽西境内设有永定交通站、上杭交通站、连城交通站、长汀交通站,均由闽西交通大站的合溪交通中站管辖。这一时期的具体交通路线为:上海—香港—汕头—潮安—大埔茶阳—青溪—多宝坑—铁坑—伯公凹—桃坑—永定县城—中坑—西溪—合溪—虎岗—溪口大洋坝—坑口—白砂—南阳—涂坊—四都—茶坑—瑞金。对这条路线,当时闽西交通大站站长李沛群在《关于中共中央交通局从上海到闽西苏区的交通路线情况》回忆文章中有过这样的叙述:“他们轮流带人到合溪中站,由合溪中站派交通员送到虎岗……”永定境内交通路线大致为:伯公凹—桃坑—县城—中坑—西溪畲里、肖地—七桥—赤寨—马石山—合溪采地湖洋里—合溪—虎岗坑源、大竹园、城下。

1931年8月10日太平区、虎岗沦陷后,闽西交通大站北迁至毗邻虎岗的上杭溪口大洋坝东南部的高寨坑,红十二军中的模范营也相应被派至此地驻防。12月,周恩来也是经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到达长汀。12月25日,周恩来召集罗明、李明光、肖桂昌和李沛群开会,要求李沛群立即交接省委秘书工作回到交通大站,并对闽西交通大站作了四点指示:把闽西交通大站搬到永定的边界去;为了完成中央决定的从白区抽调百分之六十的干部到苏区的任务,护送工作很重要,你们要做好;要输入药品和军需物资;要从上海运大的电台到苏区。

1932年1月,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闽西交通大站迁到永定金砂上金(古木督)的永昌楼,对外称“工农通讯社第一分社”。同时,在多宝坑、铁坑、桃坑、卓坑、严坑等设立交通小站。这一时期的交通线路图为:上海—香港—汕头—潮安—大埔茶阳—青溪—多宝坑—铁坑—伯公凹—桃坑—下金—中金—上金(古木督)—丰稔—张芬—太拔—茶地—白砂—旧县—南阳—涂坊—元亨—河田—汀州古城—瑞金。从1932年1月至1933年3月,李沛群任闽西交通大站站长。1933年4月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蔡翼清任闽西交通大站站长。特别是在站长李沛群的领导下,闽西交通大站在中央红色交通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肖桂昌、曾昌明、熊志华、李沛群都是中央专职交通员,主要负责由上海交通局至香港大站、汕头直属站、青溪交通中站等白区地段的护送任务,被誉为中央“四大交通员”。进入中央苏区的永定后,护送任务由当地交通员负责完成。

  进入永定的秘密交通线,有陆道和水道两条。其中陆道又有两条:一条从香港或上海到汕头后,经海澄、饶平、大埔、湖山进入永定,叶剑英、邓发来永定时走的就是这条线;另一条是从厦门经海澄、龙溪、南靖进入永定,当年厦门破狱斗争脱险的同志有一部分是走这条线的。由于陆路沿途高山峻岭,溪壑纵横,加上兵匪横行,不久就被敌截断。

水道是从上海乘船经香港或汕头到潮州,逆韩江、汀江水道乘船而上,到大埔的青溪起岸,再步行进入永定。这条是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交通线之一,一直坚持至全面抗战前夕,从未受敌人破坏。

为了接运上海、香港等地运来援助苏区的各种物资,永定县苏维埃政府把溪南、合溪、湖雷、太平等地区的赤卫队员几百人组成了永定运输队,经常前往大埔青溪一带搬运物资、器材、药品等。如闽粤赣兵工厂的修枪机器,闽西工农银行的印钞机和印刷苏区纸币的器材、纸张等都是由永定运输队搬运回来的。永定运输队为保证苏区军需用品的供给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了方便物资采购,永定县苏维埃政府还开设了一间“源记号”商店,作为采办处机关。苏区需要的物资由店铺出面大量采购,用少量货物摆在门市上,作为掩护。同时,还争取了“万云布庄”“裕兴祥京果店”等五个商店,为苏区采办了大量物资。

“一日走40—70里,机要文件日夜兼程100里。”在这3000公里交通线上,交通员们日夜不停地传递信件、护送干部、输送物资进入苏区。据不完全统计,1930年至1934年,中央红色交通线共护送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张闻天、聂荣臻、叶剑英、邓小平、杨尚昆、王首道、萧劲光、张爱萍、左权、项英、任弼时、邓发、徐特立、李富春、陆定一、伍修权、刘伯承、蔡畅、林伯渠、陈云、博古、邓颖超、瞿秋白等200多位领导干部和一大批电讯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转移到中央苏区,还运送了6000多担苏区紧缺的物资,同时传递了大量中央和地方的文件、情报资料。

中央红色交通线源源不断地为中央苏区“输血”,为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严密的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对中央苏区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毛泽东赞称,“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党史专家则称其为“中央苏区看不见的生命线”“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苏维埃的血脉”。

2019年10月16日,龙岩市永定区、长汀县和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执笔:林添茂)

                                                                                   

分享到:
打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