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定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是毛泽东思想的探索实践地,是中国土地革命摇篮、共和国法制摇篮、中央红色交通线的中心枢纽、红色农信诞生地、人民军队铁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最早成形地,有着“红旗不倒之乡”的美誉,红色资源丰厚,红色文化独树一帜。
1926年初夏,阮山、林心尧根据中共汕头特委和中共厦门特别支部总干事会的指示,在湖雷上南羊头村“万源楼”成立了永定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定支部,这是闽西第一个党支部,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同年10月,永定县第一个团支部——共青团汤湖支部在合溪汤湖长蛟里天后宫永定师范成立,这是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共青团支部。
1927年10月25日,中共永定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金砂西田村金砂公学举行,会上成立了中共永定县委,这是闽西第一个正式县委。中共永定县委的成立,标志着永定人民在革命斗争道路上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1928年6月29日至7月初,张鼎丞、阮山、卢肇西等领导了以溪南为中心的永定暴动,实行土地革命,把闽西暴动推向高潮。永定暴动是福建革命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农民武装暴动。永定暴动后,永定县委在金砂金谷寺成立溪南红军营,这是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建立福建省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开辟福建省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溪南区红色区域;首创“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抽多补少”的溪南土改分田经验并在中央苏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全面推广(经过不断实践总结,最终形成完善的“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按人口平分”的中央苏区土地分配政策)。永定县溪南区苏维埃政府裁判处是我党第一个运作的红色审判机构,也是当代人民法院的前身。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攻占永定县城,建立永定县革命委员会,促进推动永定苏区党建、土改、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同年8月1日至10月12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永定,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访贫问苦,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革命形势和斗争策略,总结永定暴动等革命斗争经验教训,思索如何解决红四军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等问题,并在牛牯扑饶丰书房等地酝酿《古田会议决议》,永定由此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探索实践地。
1929年10月26日,永定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湖雷庆兴寺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永定县苏维埃政府。全县建立12个区苏维埃政权、113个乡苏维埃政权,面积约1775平方公里。永定全区有革命基点村266个,数量居福建第一。
1929年10月和11月,为了稳定金融市场,禁止白区杂钞劣币的流通,防止金银外流,永定县太平区、丰田区信用合作社相继在今高陂镇黄田村茂龙楼(后迁至西陂村裕安堂)和湖雷镇新街新盛昌店创建,成为全国最早的红色信用合作社。
1930年12月至次年8月,闽西革命根据地首府龙岩城失守后,中共闽西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闽粤赣军区兵工厂等40多个党政军机关迁至虎岗。在虎岗相继成立闽粤赣边特委会(省委)、中共闽粤赣苏区军事委员会和红军闽粤赣边区司令部,从而加强党对闽粤赣边区(即闽西、东江两地区)革命斗争的统一领导。永定虎岗作为闽粤赣边区的红色中心,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党政、军事、群团、政法、经济和文化等国家机关,它是中华苏维埃政府的雏形,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为后来的中共中央定红都于瑞金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永定虎岗有着“小红都”的美誉。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永定是当时中央苏区最早的21个组成县之一。
1930年10月至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为加强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的联系,建立了一条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上杭、长汀进入红都瑞金的秘密交通线,史称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条红色交通线蜿蜒长达3000多公里,被毛泽东称为“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设在永定的闽西交通大站,与香港并列为两大站,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在内地设立的唯一大站,站址先后建在虎岗虎西晏田祠和金砂古木督永昌楼。永定作为闽西交通大站所在地,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中心枢纽,在传递信息、护送人员、运送物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毅、罗荣桓、聂荣臻、林伯渠、粟裕、谭政、萧劲光、罗瑞卿、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永定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六位元帅、十位大将中有四位大将曾经在永定战斗和工作过。
永定人民热情支持革命,苏区时期先后有7000多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1934年10月,2000多位永定人民的优秀儿女跟随中央主力红军,投入到长征的革命洪流中。他们大多数被编入红五军团的第三十四师一○○团,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烈士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流传下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有一部分人编入中央直属团及红三军团等部队,最终胜利到达陕北。新中国成立时,走完长征的永定籍红军仅剩30多人。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张鼎丞受命回闽西领导革命斗争。翌年3月,在下洋月流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开辟和建立了以金丰大山为中心的永东游击队根据地。1935年4月中旬,在中共中央分局委员陈潭秋的主持下,在西溪赤寨村召开闽西南党政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即著名的赤寨会议。赤寨会议标志着闽西南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形成和实现从正规战向全面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对于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时期,永定人民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永定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重要的战略支点。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600多位永定籍红军指战员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在张鼎丞带领下北上抗日,转战大江南北。
此后,永定人民在党组织和方方、朱曼平、魏金水、伍洪祥、刘永生、范乐春、马发贤、马永昌等领导下,坚持斗争,直到1949年8月永定全境解放。这一时期,永定成为闽粤赣边武装斗争主要基地。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永定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革命斗争时期,因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和“经济封锁”而饿死的群众达17000人,被烧毁的民房27万间,被毁灭的村庄153个,9467户人家成了绝户。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何耀全、林心尧、阮山、卢肇西、熊振声、陈正、曾牧村、卢其中、林梅汀、张锦辉、唐新清、许永荣、赖荣传、陈兆祥、吴胜、苏阿德、范达春、范乐春、马永昌、马发贤、赖月华、陈康容、林开凤、张元寿、廖亨禄等一大批永定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英勇献身。新中国成立后,经确认的永定籍在册革命烈士近5000人,占闽西烈士的五分之一。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的永定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功勋卓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颂歌。经历血与火的洗礼,锻造出张鼎丞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王平水、王全珍、卢克、卢仁灿、苏启胜、张元培、张云龙、张宜步、陈忠梅、范阳春、阙中一、赖光勋、熊奎、熊兆仁等14位永定籍开国少将,赖际发、赖祖烈、沈仲文、戴镜元、范希贤、张慕尧、赖大超、赖金华、赖胜荣、邱兰标、赖富、胡成放、沈开荣、曾昭生、阮文炳、游梅耀等近20位省(部、军)级领导干部。